发生污染,既耽误时间又是一个灾难,熟练的无菌操作能避免许多问题,但早期检测污染是一种可以预警的方法。对于培养箱中的每瓶细胞都要注意观察,要养成习惯,每次打开培养箱时,迅速看看有没有发生污染。
细菌、酵母、真菌、霉菌、支原体以及其他的培养细胞都可能引起污染。
怎样识别污染
一、肉眼观察,把培养瓶或培养皿拿起来,对着光线检查。
浑浊情况。即使细胞密度很高,培养基也应该是透明的。轻轻移动或晃动培养瓶,观察培养基的浑浊或悬浮情况,一些霉菌可能会在培养基的表面形成菌落。
培养基颜色的变化。酸性条件下,加了酚红的培养基会由红变黄,而碱性条件下会变成红紫色。细菌污染常常会使培养基变成黄色,真菌污染会使培养基变成深紫红色。
闻!当然不能打开瓶子去闻,把鼻子贴在瓶口闻,许多污染发生以后都会散发出易察觉的、特殊的气味,甚至一打开培养箱门就闻到了。
二、显微观察。在倒置显微镜下,先用低倍(10 X) 再用高倍(40 X) 物镜(总放大倍数为400) 观察细胞培养皿或培养瓶中的细胞:
其他有机体。在低倍镜下,真菌的菌丝体成长棒状,并横穿整个视野,还可以观察到酵母,有时呈小圆球形,有时还有芽。
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菌,它们可能是棒状或球状,单独成链或成团存在,它们也可能和细胞混在一起,并且明显处于细胞内部,有些细胞可能已经裂解变得模糊。观察时可能每两个视野才出现一个污染(当然也算被污染了!),而且可能污染物是可以运动的。
损伤细胞。感染会杀死细胞,可能导致每个细胞都裂解和/或细胞层从附着物上*剥离,更可能的是细胞变得不规则(或大或小),在低倍镜下是黑色的粒状
悬浮培养细胞比贴壁培养细胞更加难以显微观察,尤其是高倍显微镜下。
将培养瓶或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,静置一会。
将焦距对准器皿的底部,观察那些轻微附着的细胞,因为它们可能已经接触到了微生物。
对准整个培养瓶焦距,当发现细胞的时候,用细聚焦调节旋钮调节,仔细检查周围的培养基有没有污染发生。
如果你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污染
制作湿涂片或染色片。取1 ml 培养基离心,用50 μl 培养基或缓冲液重新悬浮细胞,滴一滴到载玻片,盖上盖玻片制成湿涂片;或涂片、固定并染色(甲基兰或革兰氏染液),在高倍镜下观察。
将细胞在营养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上划线, 37℃培养3 天。如果有菌落,那么细胞被污染了。
取1 ml 的细胞培养液至无菌的微量离心管中, 37℃培养3 天。观察到浑浊物,做湿涂片显微镜观察。
Mynox®杀除支原体功能强大有效,但价格较贵。
方法三:对于已耗费很多时间,大量扩增起来的细胞,或经过基因转染、体外刺激等大量工作处理过的细胞,如果发现细胞被支原体污染了,怎么办?此时由于前期工作量巨大,使操作人员无法丢弃已有细胞。
但由于价格原因,又无法使用方法二提到的昂贵试剂杀除细胞上的支原体,
同时,实验人员还需要清除细胞上的支原体污染,让实验得以往下推进,以最终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。
此时,实验者可选用对支原体有效的抑制剂,通过对细胞的前期处理,中期加药,逐步通过4代左右的培养,得以将支原体污染*清除,确保试验顺利推进,结果准确。
此类试剂众多,笔者周围的实验人做过很多尝试,其中效果最确切且性价比较高的当属德国Minerva公司的ZellShield®祛除剂。
它的原理是:通过抑制支原体增殖中DNA和蛋白的合成,达到抑制新的支原体增殖的目的。属复合型的新型抗生素。
注:使用ZellShield®时,不需使用链青霉素。
操作步骤:
第一步:研究发现,98%的支原体污染发生在细胞间隙。因此,首先要把细胞消化下来,放入离心管,悬浮冲洗,离心,弃上清,反复三次。此时可将细胞上大部分的支原体去除,为进一步加药抑制做好准备。
第二步:培养液中加入1%的ZellShield®,细胞进行正常培养。新的支原体增殖受到抑制,旧的支原体随着细胞的换液逐步减少,通过4代左右的培养,细胞中的支原体基本可被*清除。